当前位置:主页 > 页游私服排行 > 正文
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,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

时间:2021-01-19 18:35 | 来源:gdsc.net.cn | 编辑:网页游戏私服排行榜

小编导读:近年來,很多工業遺產“變身”創意園區、景觀公園、博物館,成為火爆一時的“網紅”打卡地、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,承載著城市記憶,刻印著發展足跡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,“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,注
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,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

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楊浦人,作為楊浦濱江這片土地發展變遷的見證者、建設者、親歷者,每次提及往事,心頭總涌動起不少感慨與興奮。

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“會客廳”

昔日老廠房,今日新氣象。走在棉3創意街區,工業遺址的斑駁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,吸引更多創業靈感在此踫撞閃現。

柳州是一座擁有百年工業歷史的城市,該如何留住城市的工業記憶?2009年9月,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柳州第三棉紡織廠舊址建設柳州工業博物館,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“會客廳”,集中呈現工業遺存。

2014年,我參與到楊浦濱江的開發建設中來。在勘測調研中,我發現很多工廠已經停產,隨處可見高聳的圍牆、布滿跡的金屬大門、廢棄的輸煤廊道以及碼頭上靜靜豎立的系纜樁……這些工業時代的標志飽經滄桑,帶著那段歷史的記憶豎立到今天。我一下子就被它們的強大氣場吸引住了,期待著通過規劃設計,把工業遺存粗獷外表下的豐富內涵表現出來,既延續其文化特質,又賦予它們新的活力。

【一線講述】

位于工程範圍最西端的原國棉九廠遺址,從廣德路至松番泵站東南側保留了大量歷史建築。我們把該區域功能定位為時尚工業的創意舞台,保留新一棉紡織有限公司原有廠房,改建成演藝中心,將新一棉南側場地設計為臨時秀場。濱江原防汛牆退後形成兩級水岸空間,使得濱水空間更加親近江水。北部則留下楔形綠地,拓展生態空間。

聚人氣、冒熱氣,創意街區這樣建

近年來,很多工業遺產“變身”創意園區、景觀公園、博物館,成為火爆一時的“網紅”打卡地、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,承載著城市記憶,刻印著發展足跡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,“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,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,像對待‘老人’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,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,,讓人們記得住歷史、記得住鄉愁,堅定文化自信,增強家國情懷”。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,正是對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貫徹落實。

游客在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觀看“木炭車”復制品。光明圖片

【一線講述】

如果系統地看開灤工業遺存的開發,實質是一個由點到面、由工業旅游到紅色旅游的發展過程。幾年來,公園里陸續建成了第一佳礦1878、電力紀元1906、井下探秘游等分館,初步形成了“一園六館”工業博物館群落。工人運動與建黨史、新中國建設發展史、艱苦創業史等紅色資源也被開發出來,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遺產。
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,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

方向明確後,項目立即上馬。其間發生了些小插曲。比如,一些老企業不同意把廢棄的塔吊、金屬設備留在現場,想拆除帶走。于是,我們上門反復溝通,把建設理念、構想等一一講清。當他們得知開發是為了給城市留下工業文化、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時,便逐漸同意了,還積極介紹工廠的歷史,主動提出再留下一些合適的展示設備。比如上海船廠內部4棟歷史建築以及兩座建造歷史可追溯至1903年的船塢,就是我們通過協商“搶救”下來的重要遺產。

楊浦舊遺存,為“人民城市”添生機

(項目團隊︰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、耿建擴、陳元秋、顏維琦、周仕興、陳建強、劉茜、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常雲亮、李斌)

比如,3張特殊的“火車票”。50多年前,上海市恆業帆布廠南遷援建柳州,原第三棉紡廠工程師袁家榮當時還是個孩子。他記得,一家三口舉家遷往柳州,出發前,母親告訴他,“祖國需要我們去支援建設”,並把一張印有“635”數字的布質車牌交給袁家榮,叮囑他別在胸前,只要戴著這塊乘車牌,一家人就可以坐火車去新家了。到柳州後,他才知道,原來635是母親工廠的編號。50多年後,袁家榮把一家三口的三張乘車牌捐贈給博物館,成了那段歷史的時代印記。
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,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

講述人︰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副館長 李子軍

于是,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任務開始了。作為全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性工業博物館,其籌建沒有什麼可參考的樣本;更困難的是,除了作為場館的遺址建築外,少有工業文物“家底”。幸運的是,博物館建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︰征集展品,靠的是市長親筆寫給企業家們的信,靠的是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分發的工業遺產保護宣傳冊,靠的是市民們捐贈的文物。博物館靠著大家的努力在“一窮二白”基礎上建起來,很多展品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。

從2004年政府提出利用這片遺存發展文化產業的構想,到規劃建設國家礦山公園,再到公園揭碑、開園、正式開放,一共歷時5年。5年間,我們經歷了不少困難,建設剛起步時有企業職工覺得開灤就是產煤的,建設公園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政府的事,和企業無關;還有人認為,企業資金緊張,花這些“冤枉錢”干什麼?不如買幾套現代化采煤設備。集團領導听到各種意見後,認為職工考慮的是現實問題,但也是短期問題,礦山公園建成後不僅能促進產業轉型,帶來可觀收入,還能傳承工業文化,社會效應難以估量。于是,一場場關于“文化產業促進企業轉型發展”的討論會組織起來了,大家反復討論、分析利弊,後來反對聲小了,建公園的共識逐步達成,籌建工作也進入快車道。

為了盤活沉睡在地下的資源,開灤成立了歷史文化研究會,制定了工業遺產和企業文物管理暫行辦法,通過摸底、建檔、調集等方法對現存遺產進行了徹底的“掃描體檢”,像挖掘煤炭一樣挖掘文化資源,力爭把中國近代工業文化傳播出去、弘揚光大。

公園所依托的開灤煤礦始建于1878年,是中國煤炭工業的源頭和近代工業的搖籃。從始至今,開灤企業從未搬遷,經營從未中斷,為公眾留下了大量工業遺址、遺存和遺產。

Tag关键词: 人文  秀帶